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5篇
  免费   515篇
  国内免费   840篇
林业   1317篇
农学   475篇
基础科学   163篇
  3804篇
综合类   3036篇
农作物   260篇
水产渔业   238篇
畜牧兽医   438篇
园艺   111篇
植物保护   328篇
  2024年   155篇
  2023年   360篇
  2022年   412篇
  2021年   371篇
  2020年   370篇
  2019年   444篇
  2018年   346篇
  2017年   530篇
  2016年   611篇
  2015年   508篇
  2014年   595篇
  2013年   749篇
  2012年   788篇
  2011年   716篇
  2010年   463篇
  2009年   447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350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以苯胺(An)为氮源,在活性炭表面原位聚合、炭化制备掺氮活性炭,考察了苯胺添加量对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变化、表面含氮基团及甲醛平衡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与苯胺质量比10∶2条件下制备的掺氮活性炭(AC2),其氮元素质量分数2.05%,总孔容和中孔容有所下降,而微孔率略有增加,这一变化有利于气相分子吸附。AC2的甲醛平衡吸附量379 mg/g,是市售气体净化用活性炭、竹炭的3~6倍,平衡吸附时间为6 h。通过活性炭表面掺氮,增大孔隙周围电子云密度,增强对甲醛中羰基碳正离子的吸引力。由此提供了一条由商品活性炭改性制备甲醛去除用活性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2.
基于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比较研究了长白山地区典型的8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质量分数、碳氮比、碳密度和氮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8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是36.99~70.33、3.14~6.04 g· kg-1,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最大的林型均是阔叶混交天然林。红松天然林土壤C /N值最大为15.56,其它C /N值变化范围为10.55~12.19。在土壤垂直剖面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随之递减,土壤密度随之递增。8种林型土壤碳密度是杨树天然林最大,为22.13 kg· m-2,氮密度是落叶松人工林最大,为1.97 kg· m-2;针阔混交人工林的碳密度和氮密度均为最小,分别是12.37、1.11 kg· m-2。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基于林分生长过程的Richards生长方程以及蓄积量转换生物量模型,评估了辽宁冰砬山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两种典型森林类型4个龄级的植被固碳速率、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森林的单位面积植被固碳潜力总体上都是随着龄级的增加单位面积植被固碳潜力在增加。除中龄林外,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个龄级的植被单位面积固碳潜力均比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大。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各龄级森林植被单位面积潜在固碳价值在2 113~9 656元,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在1 594~4 195元。长白落叶松人工林2000年和2005年的固碳潜力分别为14和11 Gg·a-1,潜在固碳价值分别为1 700和1 300万元·a-1,与2000年相比,2005年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都有所降低;蒙古栎天然次生林2000年和2005年的固碳潜力分别为4.8和5.4 Gg·a-1,潜在固碳价值分别为600和700万元·a-1,与2000年相比,2005年固碳潜力和潜在固碳价值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考察碱/炭比、炭化温度以及活化温度对活性炭纤维孔结构的影响,以木粉为原料经液化、纺丝、固化、炭化及KOH活化工艺过程制备了木材苯酚液化物活性炭纤维;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优化了活性炭纤维制备工艺。结果表明:诸因素中的显著性依次为活化温度〉炭化温度〉碱/炭比;优化组活性炭纤维的比表面积为1546m^2/g;400℃炭化温度下制备的活性炭纤维具有较高的中孔比率。  相似文献   
995.
山东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是我省林业综合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研究我省体系建设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方法,对实现林业碳汇监测体系建设和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测准算清我省林业碳源/汇量,逐步建立起在国家体系框架内的与国际接轨,符合山东实际,内涵全面,数据权威,参数合理,模型可靠的山东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目的和任务、计量监测范围、内容、架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我省林业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将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基于kaya公式分析环渤海地区2000--2010年碳排放演进特征,并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环渤海地区碳排放量大致呈现持续均匀的增长趋势,碳排放主要受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规模5个因素影响,其中经济规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起促进作用,能源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经济规模对碳排放起决定性作用.结合研究结果和区域实际情况提出了有关碳减排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97.
马玉波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8):168-171
为了更加有效地衡量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支付的成本,改变现行的与过去农业税计税面积挂钩的各项经济补偿方法提供帮助,采取从生态视角人手的方法,在虚拟水补偿、碳吸收补偿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补偿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估算模型.利用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省份黑龙江省2011年的数据,带入估算模型得到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单位重量补偿金额,进而换算成单位面积补偿金额,对估算数据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对上海社区绿地常见27种园林植物进行夏季光合速率测定,比较分析其固碳释氧效应,同时对植物固碳释氧量与形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社区绿地植物固碳释氧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27种供试树种单位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及单株植物固碳释氧量各有差异,其中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量最大为女贞;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释氧量最大为垂柳;单株植物固碳释氧量最大为香樟。27种供试树种单位土地面积日固碳释氧量与叶面积指数、胸径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树冠直径、树高没有相关性;单株植物日固碳释氧量与树冠直径、胸径、树高、叶面积指数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9.
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08年,共设置秸秆还田翻耕(CT+)、无秸秆翻耕(CT-)、秸秆还田免耕(NT+)和无秸秆免耕(NT-)四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了2010—2011年度和2012—2013年度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2排放、土壤DOC含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2排放规律基本一致,从当年小麦出苗到越冬土壤CO2排放量下降,第二年小麦返青后,土壤CO2排放量开始上升,到开花期达到排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直至小麦成熟。各处理2010-2011年、2012—2013年度土壤CO2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CT+246.44、273.94 mg·m-2·h-1,CT-183.54、212.57 mg·m-2·h-1,NT+188.41、200.06 mg·m-2·h-1,NT-179.66、179.10 mg·m-2·h-1。土壤DOC含量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各处理2010—2011年、2012—2013度年土壤DOC平均含量分别为:CT+0.601、0.467 g·kg-1;CT-0.530、0.377 g·kg-1;NT+0.621、0.544 g·kg-1;NT-0.528、0.402 g·kg-1。方差分析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CO2排放、DOC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翻耕能增加土壤CO2排放,对DOC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免耕减少土壤CO2排放,对DOC含量无显著影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O2排放与DOC含量动态变化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O2排放总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正相关,DOC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低碳经济时代低碳成为各国产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从低碳的角度对中国造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重新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对现有文献关于产业竞争力和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回顾与综述,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相对贸易优势指数三个传统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和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变化率、碳生产率三个低碳竞争力指标对低碳视角下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与国际比较。研究结论表明:中国造纸产业的传统国际竞争力和低碳竞争力相对比较弱,与世界造纸强国相比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